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心怀人民,不忘贫困群众,始终心系基层,抓紧扶贫工作,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深情地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扶贫思想,成为指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形成过程

  习近平扶贫思想“形”于知青的特殊经历和长期在地方主政的探索积淀,“成”于担任党的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青年时期

  主要指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1969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当知青,一干就是7年,品尝贫穷之苦。他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感情,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深刻理解。他带领群众打淤泥坝、修梯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小卖部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开启了反贫困的生动实践。梁家河的插队经历,形成了习近平的早期扶贫思想。

  (二)在地方工作时期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1988—1990年,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提出经济大合唱、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和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等重要思想,形成《摆脱贫困》一书,成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开山之作。在福建省工作期间,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成为践行“两个大局”的成功典范。组织开展省内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探索了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主持制定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部署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思想,走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路子。

  (三)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总书记第一站去了广东,宣示坚持改革开放坚强决心。第二站就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和“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等重要思想,拉开了总书记抓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4年,总书记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总书记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扶贫扶志、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2016年,总书记提出实施最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建立大扶贫格局等重要思想。2017年,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脱贫攻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重要思想。2018年,总书记提出坚持脱贫攻坚目标标准、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等重要思想。

  二、科学内涵

  (一)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我们践行习近平扶贫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五级书记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本保障。

  (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农村普遍贫困,需要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我们践行习近平扶贫思想,就是要真正落实基本方略,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质量,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构建大扶贫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我们践行习近平扶贫思想,就是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完善大扶贫格局,更加聚焦精准,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四)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要改变我们习惯的送钱送物方式,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践行习近平扶贫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五)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要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监管难度大,社会各方面关注度高,要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要加大惩治力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践行习近平扶贫思想,就是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制度,确保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切实加强监管,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上。考核评估要较真碰硬,确保脱贫质量。

  (六)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践行习近平扶贫思想,就要把减贫纳入国际视角,深化减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三、历史贡献

  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充分体现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到最高位置的人民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以精准为要义不断深化扶贫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性,展现大国领袖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的国际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我国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将治国理政思想贯彻到扶贫开发领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扶贫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扶贫思想极大拓展了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功也推动精准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广泛运用。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扶贫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成功典范。受客观条件限制,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我国贫困问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贫困问题特征、反贫困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及系统治理贫困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得出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贫困客观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要求,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理论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最新发展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以“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底线任务,以自我革新的巨大勇气,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和反贫困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创新了我国反贫困的价值理念、工作模式、组织方式。习近平扶贫思想解决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四)习近平扶贫思想是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使命。作为大国领袖,习近平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对反贫困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引,我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贫困治理体系,不仅指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扶贫思想指引下,党中央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创新扶贫思路举措和体制机制,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开创了脱贫攻坚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扶贫思想,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要凝心聚力、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阅读 211289
Baidu
map